当前位置:首页 >> 法兰垫片

新华社阐释克强经济学值得关注大丰

2023-06-07 18:58:47  三叉五金网

新华社阐释“克强经济学”值得关注

新华社阐释“克强经济学”值得关注2014-06-08 09:03:23 来源:天天说钱博客分享到:6月5日中午,新华社连续播发了三条电稿,阐释了“克强经济学”的内涵,以及“微刺激”与改革、调控、增长的关系。这三篇文章非常重要,代表了官方的看法,值得关注经济的人细读。

三篇文章被冠以“刺激与改革之辩”的总栏题,具体题目分别是《“微刺激”不等于“缓改革”》、《微刺激”凸显“妙调控”》、《微刺激”助益“稳增长”》。最重要的是第一篇文章,它阐释了“克强经济学”的一些基本内涵。其主要内容是以下四段话(数字是我所加):

1、随着中国决策层逐步加大“微刺激”力度,海内外舆论界最关心的问题是:“微刺激”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将放缓?“微刺激”会否升级为“强刺激”?中国是否将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
2、海内外舆论习惯性地将刺激和改革对立。例如2013年6月英国巴克莱集团所创造的“李克强经济学”概念。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治理思路总结为三点:不刺激、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。这一传播力极强的概念兼具优劣势。从好处来说,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不走靠刺激促发展老路的决心迅速传播开去,为中国启动“全面深化改革”作了充分的舆论热身。但其弊端在于,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,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。

3、对全球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,要同时实现货币政策平稳、信贷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三大目标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从美国的“里根经济学”到日本的“安倍经济学”,在尝试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,政府的定向刺激措施都是不可或缺的。究其原因,在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,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。

4、如果说坚持不“强刺激”是中国保持政策定力的表现,那么逐步加码“微刺激”则是中国保持政策威慑力的需要。决策者须让市场知道,政策武库弹药充足,经济增长绝无失速之虞。

官方对“刺激”这个词汇非常敏感,在过去两个来月里,从不承认有刺激,到承认有“微刺激”,再到这组文章承认“微刺激力度在不断加强”,显示出态度的微妙变化。这组文章的问世,除了试图纠正外界对“克强经济学”的错误理解,也至少是向三类人喊话:

第一类人是各种经济学家。他们目睹了“微刺激”从产生到力度不断加强,因此开始忧心忡忡,担心“改革的进程”被“保增长”打乱,甚至中断。新华社的文章指出“微刺激”不等于“缓改革”,“微刺激”恰恰是为了避免“强刺激”。最终是不是这样,我们拭目以待。

第二类人是做空、看空中国的人。这类人中,有经济学家,有对冲基金经理,也有普通民众。其中最后一种人数量还不少,他们幼稚地以为,中国经济崩溃了,自己就可以买得起房子了,而不知道大的经济危机到来时玉石俱焚,中低收入阶层利益受损更大。“通过微刺激保持政策威慑力”,主要是对那些试图通过“做空中国”发财的热钱来讲的。毫无疑问,中国政府不准备给他们这个机会。而且在外汇管制依然存在的情况下,中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。

第三类人是地方官员和企业家。文章试图向他们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,稳定的预期。也就是说,不到万不得已,是不会有“强刺激”的。所以,在短期内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或者减息,可能性都不会太大。当然,类似“4万亿”那样的大馅饼是对没有了。

有媒体统计,最近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,都涉及到稳增长。之所以会这样“费劲”,就是因为调控方式变成了 “预调微调”,而不是简单的“一刀切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中央政府费点事,调控的效果就会好很多。6月3日公布的中国5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终值为49.4%,虽不及初值49.7,仍较上月终值48.1大幅提升,创下5个月来的新高。这说明,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正在发挥作用。可以相信,在不停推出的“微刺激”的作用下,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应该不会低于7.4%。

上一篇:高善文:水泥钢材发电量指向投资需求较弱下一篇:腐败促进经济增长是谬论

污泥脱水设备供应

迈巴客

上海邮票回收

材料检测报告哪家好

土壤农业气象类监测仪

相关资讯
友情链接